拜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是對長輩的尊重表達,也是表達晚輩對長輩養(yǎng)育之恩的一種方式。長輩們在晚輩的成長過程中付出了無私的愛與關懷,他們教晚輩做人的道理,養(yǎng)育之恩大于天。正因如此,每年春節(jié),晚輩都會前去拜年,表達對長輩的敬意和祝福。
我清楚記得,大年初一的早上,我被爸爸媽媽從被窩里揪出來,一睜開眼就聽見爺爺奶奶在客廳里大聲說:“天添,快起來給我們拜年,我們這可有壓歲錢!”我一聽,立即來了精神,斯斯文文地給爺爺奶奶磕了個頭,祝福他們健康幸福,然后高高興興地收下了壓歲錢。這個場景,我想大家應該都有看到過吧。古人有云:“小小春節(jié)大吉慶,喜慶紅紅迎新春?!苯o長輩拜年,既傳承了傳統(tǒng)美德,又增強了親情的聯(lián)系,可以說是一件喜慶而又有意義的事情。
在我的印象中,小時候過年的時候,村里按家族分別在家族祠堂或祖先牌位前供奉了四五個老祖宗。過年的時候,我們要先給這些老祖宗磕頭。幾大家族便要先磕拜幾個家族,以示對家族先輩的尊重和紀念。這種傳統(tǒng)習俗是為了紀念和祭奠長輩們,表達晚輩們對長輩們的敬意和懷念之情。
最常見的就是初一到初五這幾天。中國是禮儀之邦,所以拜年也講究趁早。初一到初五是拜年的最佳時間段,也是比較有寓意的。在這幾天里,親戚朋友都一般會在家里,互相拜年串門,祝福彼此新年快樂,同時也增加了親情和友情的交流。
過年是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親朋好友相聚,傳遞問候和祝福是應該的。雖然并非一定要拜年才能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和善意,但晚輩帶上點春節(jié)禮物去看看長輩,是一種表達關愛和感恩之情的方式。作為晚輩能主動想到這一點并付諸行動,是可貴的,也體現(xiàn)了尊老愛幼的中國人民美德。
按照習俗,初一可以給爺爺奶奶、伯父伯母、叔叔嬸嬸、干爹干娘等親近的長輩拜年。初二則可以前去拜訪外公外婆、舅舅等長輩。初三可以去姑姑家拜年,初四可以拜訪舅姥姥家,即爸爸的姥姥或舅舅家。初五一般用來走親串友,與朋友們相聚。這樣分別在不同的時間拜年,既能表達對長輩的敬意,也有效避免了同一天里長輩們的接待壓力過大。
在我的家鄉(xiāng),給長輩拜年是需要跪下磕頭的。所以大三十晚上,在我們還沒吃年夜餃子之前,我們晚輩會先給父母拜年。當兒子給爸爸娘親跪下并說“爹、娘給你拜年了”時,父母會親切地說:“起來吧”,這也是一種父愛母愛的表達。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到溫馨和動情。
在我們這里,農(nóng)村和城市一樣都注重拜年時的禮品交換。我們村的習俗是在過年前就把送禮物這件事辦好了。禮物的選擇通常包括糖果、水果、豬肉、臘肉、酒水等。這些禮物既體現(xiàn)了對長輩的關心和體貼,也象征著新年的祥和和豐收。在我看來,送禮物不僅是一種傳統(tǒng)習俗,更是一種表達對長輩關懷和祝福的方式,同時也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。
在我們的習俗中,姐姐嫁出去后就要拜姐夫,姐夫家的長輩是你的姑父和姑姑。同樣,你妻子的父母家的親戚就是你的大爺和大娘。所以凡是與你有親緣關系的長輩,都是需要給他們拜年的對象。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,比如長輩已經(jīng)過世,可以根據(jù)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拜年。
律轉(zhuǎn)鴻鈞佳氣同,肩摩轂擊樂融融。不須迎向東郊去,春在千門萬戶中。